<progress id="3p3tt"></progress>
<big id="3p3tt"></big>
<output id="3p3tt"></output>
<noframes id="3p3tt"><span id="3p3tt"></span>

    中德需要“數字互信”?一場事關萬億市場的“雙向奔赴”

    首頁 > 觀點 >正文

    【摘要】其實在“數字主權”上中國比德國更為弱勢,且德國數字化發展是受益中國市場的一方

      師天浩 原創  ·  2023-06-14 16:31
    中德需要“數字互信”?一場事關萬億市場的“雙向奔赴” - 金評媒
    作者: 師天浩   

    生產力是大國崛起的決定力量,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改寫全球未來格局劃分的新增變量,全球各國的數字化轉型競賽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

    數百年的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經歷了工業化、電氣化、自動化三次大的工業革命,數字化/智能化是公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哪個國家更快、更全面的進入數字化轉型,決定了它在未來全球產業鏈格局中位置排序。

    認知到這個大趨勢,就能搞明白崇尚自由貿易的全球經濟,為何突然進入到頻繁摩擦的階段,各國矛盾的核心其實就是在數字化轉型認知上的差異。

    與中國經濟緊密聯系,并深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近兩年受國與國間數字化轉型競賽影響,開始有意識推動數字主權上的“去中國化”戰略,給中國及德國兩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都帶來了巨大隱患。2023年5月,由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大國數字互信系列之中德“數字互信”挑戰和對策》報告(下文簡稱:《中德數字互信》),圍繞中德“數字互信”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展開深入探究,也系統性的將中德“數字互信”問題呈現在公眾視角里。

    全球經濟下行周期的背景下,無論是德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都面臨著發展困境問題。兩國數字化轉型本是一次“互相奔赴”的機遇,來自德國一方的排中傾向,為這種奔赴生成障礙。

    如何看待中德當下的“摩擦”?中德之間實現“數字互信”究竟有多重要?“摩擦”給中德兩國于全球數字化未來排序負面影響究竟有多大?都非常值得去探討。

    德國開始重視“數字主權”

    2021年11月,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發布《數字主權——現狀總結和行動領域》報告,厘清了企業數字主權的內涵和德國企業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和看法,認為增強數字主權和數據主權對德國企業的創新和競爭能力十分關鍵。

    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德國企業在硬件/基礎設施;軟件/應用;人工智能;IT安全;數字平臺和數據,六大領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非歐洲國家的情況,特別是美國和中國,但無論是在供應能力還是應用能力方面,德國企業也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因支持率不斷上升,2021年對中國持不友好觀點的德國綠黨從邊緣黨派走向主流黨派,和德國社會民主黨、自由民主黨達成了聯合執政協議,共同組成新一屆德國政府。在它的推動下,德國基于數字主權的概念對中國及中國企業開啟了反制措施。

    首先,德國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中德數字互信》中透露,改變德國經濟對中國日益增強的依賴成為現行德國政府的重要考量,其欲減少依賴、增強經濟彈性。德國政府以中國投資影響國家安全為由修訂了《外國投資監管條例》,將監管審查的股權比例從25 %降至10 %。

    這直接影響了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熱情和頻率,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最新發布的《2022年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報告》顯示,以外國投資的項目數量來衡量,去年共有1783個綠地投資以及褐地投資(新擴展的項目)在德國落戶,美國以279個項目數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長10%,中國的投資項目以141個項目位居第四。

    其次,德國針對中國企業開始了打壓。2023年3月,德國主管部門給德國網絡運營商發信,要求對所有已安裝在網絡中的關鍵部件進行檢查。3月9日,德國多家媒體報道稱,德國計劃禁止使用華為的5G設備及部件?!吨械聰底只バ拧吠嘎?,事實上,德國從未檢查出華為設備有安全風險。

    另外,德國開始禁售OPPO手機(因諾基亞專利費問題),vivo也面臨同樣挑戰。

    德國還考慮限制對華出口用于制造半導體的化學品。該措施將切斷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生產所需商品和服務管道。倘若這項措施得以實施,將限制默克(Merck KGaA)、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 SE)等德國公司向中國出售部分半導體化學品。

    好消息的是,這一切都剛剛開啟。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這一趨勢持續進行,包括中國的華為、OPPO等科技公司,未來都有被以各種名義審查甚至禁止的危害。過去,在美國對中國企業采取不對等貿易的情況下,歐洲地區包括德國,一直是中國企業重要的海外擴張方向之一。而且,德國作為可以深刻影響歐盟的重要國家,它的態度還會帶來諸多連帶負面影響。

    《中德數字互信》報告推出的初衷,就是尋求如何從共同利益的視角上,呼吁中德各界從“數字互信”的共同利益上,實現從排斥合作到積極合作。

    從該報告調查人員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其實在“數字主權”上中國比德國更為弱勢,且德國數字化發展是受益中國市場的一方,近兩年開始的排中傾向,除了給中國帶來危害外,也潛在的開始削弱德國自己的影響。

    德國數字“成就”和中國“深度相關”

    《中德數字互信》有一個重要結論,數字經濟驅動下,中國市場為全球企業在數字化領域提供了萬億發展空間,德國企業在核心軟件和工業裝備和器件上具備優勢地位,中國是德國企業不可或缺的市場。

    該報告透露,中國企業在德國數字層面的技術和產品并不普遍,除了華為5G、聯想PC和移動終端等少數領域,介入并不多。

    也就說,相比于中國企業對德國的依賴,目前的現狀是,德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更深入。中國改革開放后,開始引入全球資本和企業進入中國,德國許多企業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

    圖片2.png

    該報告顯示,德國軟件廠商SAP在中國ERP市場占據龍頭地位,尤其在超大型企業(年營收規模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高端ERP市場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市場份額超過70%。這些企業中包含大量央國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商飛等。

    行業分布上遍布中國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如能源、制造、交運、地產等。這些行業企業的日常經營已經與ERP深度綁定,企業的核心經營數據幾乎全部存儲于SAP的ERP系統中。

    SAP自1995年進入中國,從中國市場獲取了豐厚的經營回報,SAP在中國市場年收入超過70億人民幣,SAP還建立了千億級存量市場,從存量市場中收取的軟件年費是其在華軟件收入的核心組成部分,占比高達60%以上,也是其高利潤來源。

    德國企業西門子在中國CAD與CAE軟件產品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市場份額均為第二(16%左右)。CAD與CAE已經被大量用于現代工業設計,支撐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數字化命脈。其軟件系統承載了大量制造業企業的產品設計參數、設計圖紙、知識產權等,直接決定這些企業的產品差異化與競爭力,也左右著我國技術自主創新、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安全。

    PLM軟件系統領域,西門子在中國市場份額占比第一,超過20%。向中國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全面銷售零部件、產品、文檔與質量工作流等產品模塊。行業上,西門子的PLM產品在汽車制造、IT通信、半導體電子、工程機械等關鍵制造業產業被廣泛使用,同時占據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涉及核心安全的行業。

    對于這些制造業企業來說,研發數據的信息安全至關重要,而PLM是承載了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產品數據,是研發信息安全保護的核心。將研發數據大量留存于德系軟件,相當于將中國制造的先進性交給了德國企業。

    而且,中國企業對德國科技與技術的引入還在擴大,德國制造/工業4.0在中國被廣泛歡迎和引入。

    “數字互信”與“數字主權”不應沖突

    有了棱鏡門的前車之鑒,加之美國為首的科技強國,利用信息技術、數字產業優勢的貿易打壓案例的頻繁發生,全球各國都在重視數字主權的價值。

    不完全統計,包括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六大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美國、中國、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十幾國家或組織都推出過各類型的數據安全政策、法規、戰略。

    圍繞“數字主權”的問題,是怕科技強國遏制國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的歷史重現。以中國開放性為例子,數字主權概念不該被濫用。如果擴大了“數字主權”的概念,不僅不利于本國經濟發展,還會導致連鎖反應,致使現有的經濟受到損害。

    以中國為例子,改革開放后大規模引入國外的工業體系和信息技術,開放和包容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基礎。這一過程中,中國將互信和自主的邊界劃分的非??茖W,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并未喪失自主性。

    《中德數字互信》也認為,與中國“脫鉤斷鏈”,只能使德國失去競爭力。德國政府面臨的問題比美國更大:美國企業由于擁有美國本土龐大市場規模的優勢,使得美國企業離開中國市場后,依然有可能成為區域型領導者。

    但如果德國企業離開中國市場,在歐洲還會面臨來自美國和歐洲企業的激烈競爭,大概率會使現在德國的優勢企業迅速衰落。

    舉個明顯的例子,美國對中國創新的打壓,本來是為了保護自身市場優勢。然而,由于頻繁的使用制裁措施,中國很多電信基礎設施和軟件應用都在開始對應的去“美”化,這其實是雙輸的結局。

    中國企業因為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全球化無法完全達成。美國部分企業也因此喪失的中國市場,且引起中國的警惕,間接促使中國本土和其他國家科技企業迎來難得機遇。

    目前,數字經濟在德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占其GDP的60%以上。根據《2022年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德國數字化發展程度在歐盟27國中排第4位。博世、西門子等大型德國跨國企業已發展成為全球數字化、智能化重要的技術提供方,但德國整體數字化程度不及預期,主要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的不足。

    假如,德國繼續當下“排中”的戰略,雙方數字不互信的結果,就是互相脫鉤。這將給德國企業、中國企業都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全球數字化轉型競賽的大背景下,消耗的是兩個國家的數字化發展速度。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對歐盟與中國“脫鉤”的后果進行了推演,一旦歐盟選擇與中國“脫鉤”,即使歐盟建立起新的供應體系,從長遠來看德國的經濟產出也會減少1%。如果按照2021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計算,德國將每年損失360億歐元。

    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Ifo)公布的數據顯示,若德國產業鏈從中國回流至德國本土,德國GDP將損失10%;若中歐爆發貿易戰,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德國承受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的六倍。德國經濟在宏觀經濟方面的依賴性較小。

    然而,德中貿易關系的突然中斷會導致重要原材料、藥品和最終產品的短缺,其后果是德國的經濟繁榮將遭受重大損失。

    中德選擇“數字互信”就是選擇了合作的未來,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23年2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為2979億歐元,其中德國從中國進口額為1911億歐元,德國對中國出口額為1068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

    更為重要的是,數字經濟驅動下,中國市場為全球企業在數字化領域提供了萬億發展空間。

    全球經濟一體化幾百年時間的演進,已促成一個各國相互合作依存并競爭的局面。以中國數字化領域為例,就有全球各國地區數字化企業在其中發展和進步,而這反哺中國數字化能力,形成了中美兩大數字化轉型大國的格局。

    從《中德數字互信》出發,中國與德國,以及歐盟和其他地區國家的經濟聯系依然非常緊密。在數字化轉型大時代,定義好數字主權邊界,競爭之外又實現友好的數字互信,是兩個超級大國雙贏的選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師天浩

    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于 博客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百度等公司,鈦媒體認證作者、虎嗅認證作者、砍柴網認證作者、極客網認證作者,百度百家、i黑馬、新浪創事記、艾瑞網、淘媒體等平臺的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shitianhao01

    評論:
      . 點擊排行
      . 隨機閱讀
      . 相關內容
      国产AV永久无码久久一区二区,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网,国产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_大全